“余从未以自己为黄种人而惭愧”。1905年,基督教徒内村鉴三(1861-1930)在其自传芬兰语版《我是怎么成为基督徒的》的序文中如此突兀地解说道。一般来说,基督教作为普世性的宗教崇奉是无需解说的,但作为黄种人的内村鉴三在留学美国期间仍是多次被人问起成为基督教徒的理由。因而,他不得不依照要求“身穿日本服饰以娱世人”,“和驯化过的猩猩靠扮演挣钱没什么差异”。1884年,内村初次到访美国时身上仅有7枚银币,差不多是一个月的日子费。因而,他不得不去从事许多辛劳的作业。最开端是在宾夕法尼亚埃尔文弱智儿童校园当护工,后来由于基督教徒的身份被教会找去演说实际上也算是艰苦求生的一部分。在教堂里,面临那些白人观众,他坦言自己就像是“马戏团驯兽师征服的犀牛”,“欢喜地遵照这些人的指令,丢人现眼地描绘自己为何抛弃动物身份,像人类相同日子”。西洋人并非由于都是“神的子民”所以相等地看待内村,反而是内村皈依基督证明了他们才是真实的“选民”。事实上,“在神面前的相等”不能替代“人种上的不相等”。
真嶋亚有的新著《“肤色”的郁闷:近代日本的人种体会》中文翻译版与日文原著,笔者拍摄在真嶋亚有的新著《“肤色”的郁闷:近代日本的人种体会》(宋晓煜译,202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以下简称《肤色》)中,内村鉴三的前期阅历无疑证明了明治时期日自己无论怎么“脱亚入欧”也无法“脱黄入白”的那种“悲痛之情”。真嶋亚有先生结业于国际基督教大学比较文明研讨科,文学博士,历任国际日本文明研讨中心、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学研讨所博士后研讨员,现为明治大学国际日本学部的专任讲师。《肤色》是她学术生计中第一本专著,一经注销便大获好评,不到两年内就印刷到了第三版,各大媒体也纷繁刊载了评论性文章。在一个学术出书业并不算景气的年代里,这也算是可贵的好成绩了。这或许得益于她的研讨内容“人种体会”极具论题性与公共性,但她的研讨办法却倾向于“情感史”,而非传统的“学术史”或许“思想史”。从《肤色》一书中很多引证的回忆录、私家通讯、行记、文学自传、乃至形象材料就可以看出,“体会”优先于“理论”,让一般人更简单挨近。例如相同是对内村鉴三的研讨,真嶋亚有花了很大功夫去考证他的容貌。内村身材魁梧,有挨近180厘米的身高,比日自己均匀高了20厘米,比一般白人也高,胡须兴旺,依照白桦派作家志贺直哉(1883-1971)的描绘,他有一张“全日本最美的脸”。可是即便如此,他作为一个黄种人依然备受轻视。
夏目漱石(1867-1916)于1902年被文部省派往英国学习时也是如此。他身高不过157厘米,还满脸的麻子。他描述自己在身材魁梧的白人中心像“五百万粒油里的一滴水,过着危在旦夕的日子”。再加上他肤色黄偏黑,在伦敦街头“自己似乎是洗得干干净净的白衬衫上落下的一滴墨汁”。在留学期间,他便患有严峻的抑郁症,回国后肆无忌惮,严峻地影响了他的健康。这段留学阅历,对他而言绝不只仅是一个“异文明”的体会,而是一个很典型的“种族主义”影响。
夏目漱石与内村鉴三,图片取自维基百科。据真嶋亚有考证,夏目漱石的相片在后期去掉了脸上的麻子。按理说,日俄战役中日本的成功应该是打破西洋人种主义神话的最好依据,但在朴茨茅斯和约商洽中,身高157厘米的日本的全权代表小村寿太郎(1855-1911)与182厘米的俄国总理维特伯爵(1849-1915)给人的观感又留下了相反的形象。事实上,日本的成功反而助长了“黄祸论”的延伸(飯倉章:《黄禍論と日自己 : 欧米は何を讪笑し、恐れたのか》,中心公論新社,2013年,pp.115-144)。美国不到一年时刻就产生了“排日事情”,日自己的小学生被制止进入美国的公立校园读书,被逼转学至与我国人、韩国人一同的东瀛校园。至此,日自己完全愤恨了。由于美国南北战役后废弃了黑奴制,作为廉价劳动力的替代品,大批华工开端进入美国。他们抢占了欧洲低层移民,特别是爱尔兰人的作业时机而遭到抵抗,社会阶层问题被转化为了种族问题(貴堂嘉之:《帝国と国民国家のあいだ:アジア系移民の越境人種アメリカ》,《大阪大学日本学報》第22期,2003年3月,pp.1-20)。同时期,日自己由于国内的紧缩方针导致经济惨淡,被逼将剩余的人口移民至经济蓬勃开展的美国,相同遭受了低层白人的抵抗。1906年的“排日事情”仅仅是转移了十几个日本小学生,一般来说不会晋级为“交际事情”。但日本国内的反美言辞高涨,把日自己和我国人列为同一人种明显无法承受。后来产生的实际状况是,日本一方面敌对在美国的排日移民事情;另一方面又学习其种族主义,轻视与约束进入日本的我国人移民。
飯倉章氏前掲书中的美国讽刺画, p.1581914年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又重演了这一心思进程。以牧野伸显(1861-1949)为首的代表团提出了“废弃人种不相等法案”与“割占山东”的要求。但事实上,前者仅仅为了后者的衬托而存在的。牧野清晰标明,“只不过把人种、国家间的相等作为应该寻求的理念,并不方案处理移民问题,也不方案把相等条目应用到移民问题上”。由此可见,对日本而言,人种相等仅仅帝国的“面子”,而日侨在美国的实际日子问题却微乎其微。果不其然,1923年美国公布了更为苛刻的《排日移民法案》。尽管日本国内言辞汹涌,把柯立芝总统(John Calvin Coolidge,1872-1933)签署法案之日定为“国耻纪念日”,但石桥湛山(1884-1973)言必有中地指出,日本政府既没有提及自己对其他亚洲人的轻视待遇,也没有提及美国对其他亚洲人的轻视待遇,“只需日自己能享受到和白人平等的待遇,他们就满意了”,这种“情绪”十分“利己、卑屈”,底子“无法得到国际的敬重"。差不多同时期,作家岛崎藤村(1872-1943)作为留学生在欧洲(1913-1916)也遭受了严峻的种族主义轻视。这种阅历使他联想起东京神田一带的我国留学生,其实“那帮人也是从我国名门望族走出来的青年”。到了法国今后,他才意识到,在日本轻视我国留学生是一件多么过错的行为。五四运动今后,他感叹道,我国排日运动的领导人多有留日阅历也并不意外。岛崎早年就很重视日本国内弱势群体的开展,例如在小说《破戒》中,他就对被不同部落民给予了深深的怜惜。这种将自己在欧洲被轻视的阅历与我国人在日本被轻视的阅历彼此联系起来的做法,是依据他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岛崎藤村和大隈重信明治末年,大隈重信(1838-1922)曾企图以“东西文明谐和论”来掩盖种族主义的抵触,一边坚持“英日同盟”,一边又高呼“支那保全论”。但这种言辞不只很难取信于白人帝国,连日自己自己都无法附和。内村鉴三辩驳道,明治政府“将力气弱小之南非烈士所期望之仅有期望熄灭,天不会忘却日本国此无情之举。日本会由于其无慈善为天所罚。既于朝鲜、台湾、辽东犯下大罪之日本今又与英国结盟,此实乃恶上加恶。”事实上,内村以基督教“义”的价值观区别了所谓的“基督教文明”与“基督教国家”,将英帝国对南非的侵犯视为不义之举。“金钱乃彼等之真神”。日本应于欧美帝国主义划清界限。逃亡日本的章太炎(1869-1936)听闻大隈重信的“文明论”也讪笑道:“夫怀势利之心,以观文明,故无往而不敌对”(野村浩一:《近代日本的我国知道》,张学锋译,江苏人民出书社,2014年,pp.12-25)。到了昭和日本,这种“势利之心”总算转化成对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寻求。正如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所言,“武力最有话语权。(略)不论有色人种在精力上多么优异,只需武力不行强壮就杯水车薪。”真嶋亚有以为,1930年代的日德同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1920年代英日同盟被逼废止的心思补偿需求,比方民间刮起来的希特勒青年团访日旋风便是如此。但这儿的问题是,以种族主义立国的纳粹德国怎么承受黄种人呢?德国是宁可抛弃反共宣扬也不会抛弃种族主义的(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来源》[第二版],林骧华译,日子·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p.225)。所以,日自己在翻译《我的斗争》之时只能默默地删去反日部分,诬蔑那是英帝国主义的离间计。尽管实际的状况是,希特勒在答复德日同盟与种族主义的敌对时清晰指出,“为了成功,(略)咱们不吝与恶魔为伍”。
1941年版的希特勒《我的斗争》日译著,研文書院,编者水野宏一事实上,很难说那些昭和日本的精英们对纳粹主义怀有好感,他们拟定出了在“满洲国”维护犹太人的“河豚方案”就很能阐明问题。说到底,这依然是出于对白人深深的自卑心思。“鬼畜英美”看上去是二战期间日自己创造的种族主义新概念,但实际上这仅仅是国家间的仇视宣扬,与美国战士对日自己的人种轻视截然不同,这一点从战胜后鼓起的美国崇拜就可以发现(约翰·W.道尔:《无情之战 : 太平洋战役中的种族与强权》,韩华译,中信出书集团 2018年)。德国战胜后呈现了检讨与清算纳粹种族主义、声讨反犹主义的思潮,但并没有呈现所谓的“崇拜犹太”现象。但在日本,战胜后的“亲美”,与日俄战役期间的“亲英”以及二战期间的“亲德”比较有过之无不及。美军在日本留下的“混血儿”就多达20万之众,但鲜有美军战士明媒正娶日本女性的报导。在电影《廊桥遗梦》(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1995)中,美军迎娶意大利少女的故事,大概率是不会产生在日本少女身上的。战役的输赢是暂时的,肤色的隔膜才是永久的。
《廊桥遗梦》海报战后,天主教徒远藤周作(1823-1996)前往法国留学,遭受了他的长辈内村鉴三相同的种族轻视。他困惑地问到“神是外国人吗?”,“看到您的圣经插画里金发碧眼的耶稣后,我就现已没有力气消化这个白人了”。对他而言,崇奉一直无法跨过种族的距离。不同于内村鉴三以基督教的“义”的原理扯下欧美文明虚伪的面纱,这个战胜国的子民感受到的仅仅是朴实的疲乏:“我曾重复说过,在我这个黄色人身上,没有你们那种深入而又夸大的罪恶感和虚无感。我只感到疲乏,激烈的疲乏。这种疲乏像我微黄的肤色相同污浊,并且湿润、沉重。”
远藤周作在里昂自明治年代以来,日本的精力结构是在欧化与国粹、“崇美与排美”(龟井俊介)、“媚外与排外”(牛村圭)、“反美即爱国、爱国即反美”(三轮公忠)、“国际主义与日本主义” (园田英弘)等两个极点的缝隙间不断摇晃构成的。依据照西川长夫(1934-2013)的研讨,差不多每隔20年日自己的对外知道都会有一个急剧的大回转,他将之命名为“欧化主义”与“日本回归”。
西川長夫:《国境の越え方 : 国民国家論序説》,普通社,2001年,p.137真嶋亚有的研讨则标明,“此类二元敌对都是看似相反的全体,由于他们的根基都埋藏着西方威望化所引发的日本的自我否定,以及对自我否定的反弹。尽管自我认知的构成是以他者的存在为条件,可是,当咱们考虑近代日本的自我认知及其构成进程时,会发现日自己对西方的心思依靠占有了适当明显的重量”。
这一论题的部分相关文献,笔者拍摄事实上,作为一种视觉意识形态(Visual Ideology),种族主义(Racism)是很晚近的现象(George L. Mosse,Toward the Final Solution : a History of European Racis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序文)。这种以肤色区别人种的做法很难追溯到19世纪曾经。在江户初期刚来到日本的布道士的记叙中,日自己全部都是“白色人”,而后来所谓的“黄种人”概念完全是科学理论上的“言语”,不是行记或许布道的直观记载(奇迈可,《成为黄种人 : 亚洲种族思想简史》,方笑天译,浙江人民出书社,2016年,pp.3-4)。至于“白色人就优胜,黄色人就劣等”这样的观念在江户末年的日自己心目中还不存在。井上胜生对《佩里提督远征日本记》中的插画的研讨标明,江户庶民并没有感觉自己比白人劣等,这种“黄种人的悲痛”反而是明治维新后,在树立民族国家的进程中被创造出来的(《シリーズ日本近現代史(1):幕末維新》,岩波書店, 2006年,pp.100-106)。(本文作者系东华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